ReadingBooks
  • Introduction
  • 摄影
    • 拍摄设备指南.md
    • 单反相机参数指南.md
    • 摄影需要掌握的知识点.md
    • iPhone摄影指南.md
  • 个人提升
    • 日常收集.md
    • 向上管理.md
    • 费曼学习法.md
    • 人生建议.md
  • 心理学
    • 心理学培训
      • 神经系统.md
      • 心理学家们.md
      • 对生活有用的笔记.md
      • 笔记.md
    • 灾难化思维.md
    • 游戏设计者的心理学.md
    • 人类难以抗拒的十种心理.md
    • 踢猫效应.md
    • 幸存者偏差.md
    • 知识诅咒.md
    • Lollapalooza效应.md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d
    • 心理学的分类.md
    • 《心理学简史》读后感.md
    • 达克效应.md
    • 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效应.md
    • 心理学名词.md
    • 升米恩斗米仇.md
    • 人类误判心理学.md
    • 溢出效应.md
  • 理财
    • 学习语录.md
    • 看懂财务报表.md
    • 专业名词.md
    • 股票术语.md
    • 理财工具.md
  • 中国神话
    • 三皇五帝.md
    • 地府职位结构.md
  • others
    • 礼品idea.md
  • 随笔
    • 喜欢你.md
    • 相思.md
    • 自从遇见你.md
    • 美好的东西.md
  • 读书笔记
    • 改变的重要方面.md
    • 避免持续性信息过剩.md
    • 充满暗示的房间.md
    • 01读书计划.md
    • 视觉化自我激励会阻碍你.md
    • 除了写代码你还会干什么.md
    • 巴比伦塔的失败.md
    • 《爱情必修课》
      • 在一起没事干怎么办.md
      • 恋爱婚姻法则.md
    • 门槛效应的力量.md
    • 躺着比站立更具有创造力.md
    • 慎用赞美.md
    • 拖延怪圈.md
  • 生活
    • 健康养生
      • 02愤怒为什么伤身.md
      • 01保持大脑敏锐的10个习惯.md
      • 03高血糖饮食推荐.md
      • 新冠
        • 新冠初体验.md
        • 新冠注意事项.md
      • 04科学跑步.md
      • 05八大滋补品.md
    • 茶和咖啡
      • 体验各种茶的味道.md
      • 咖啡种类介绍.md
      • 茶的种类介绍.md
      • 茶知识.md
      • 紫砂壶介绍.md
    • 游玩
      • 年卡免费游玩.md
    • 菜谱.md
    • 学区
      • 各区学校数和top学校.md
  • 经济学
    • 经济学名词.md
  • 读后感
    • 《好心情联系手册》.md
    • 《金字塔原理》.md
    • 《孙子兵法》.md
    • 《半小时漫画世界史》.md
    • 《人月神话》.md
    • 《郁金香热》.md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d
    • 《活着》.md
    • 《反脆弱》.md
    • 《学会提问》.md
    • 东野圭吾
      • 《白夜行》.md
      • 《幻夜》.md
      • 《放学后》.md
      • 《恶意》.md
    • 《自控力》.md
    • 《政治的人生》.md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md
    • 《讲好故事》.md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心理学

人类难以抗拒的十种心理.md

1. 鸟笼效应

人们偶然得到一个不需要的东西,继而就会增加与这个相关的很多不要的东西。

2. 破窗效应

一个窗户破了,如果没有人修补,那么剩下的窗在接下来的时间也会莫名被别人打破。

3. 责任分散效应

当一个人求助的时候如果周围有很多人,谁也不会去救,当只有一个可以施救的人,那么这个人就会去救人。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4. 帕金森定律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 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识的障碍。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6. 霍桑效应

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7. 习得性无助效应

​ 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 证人的记忆效应

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

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

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 皮格马利翁效应

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 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Previous游戏设计者的心理学.mdNext踢猫效应.md

Last updated 3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